白云山位于福建省福安市西北部,距市区55公里,因白云常绕而得名。白云山后峰西坡有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年)的“冷水寺”,后毁,1987年重建,寺前有“天池”,盛产午时莲。
白云山气候独特,除千变万化的云海奇观时常可见外,在仙顶峰还可看到罕见的“佛光”。山中气温低于外界6-8度,是旅游避暑的好去处。
2010年10月3日23时,由屏南白水洋、鸳鸯溪、福鼎太姥(mǔ)山、福安白云山共同组建的宁德地质公园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获得“宁德世界地质公园”称号。
白云山风景区古冰川遗迹资源集中、规模巨大,与其他地方相比具备三大特点:其一、冰臼数量繁多,在河谷中随处可见,形成大规模的冰臼群,个体大的高约60米,直径约30米,这在冰川冰臼考察发现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其次、冰臼形态类型丰富、口小腹大、特征明显,大小冰臼、连环相套,一些冰臼形态都属新发现。酷似“漏斗”、“交椅”、“板壁”、“龙爪印”等形状冰臼是古冰川运动存在的有力证据,由此可推断在距今大约二百万至三百万年前的第四纪早期,福安曾为冰川所覆盖。第三,大量的“U”字型底冰悬槽、冰脊、冰川漂砾及冰川铲切等遗迹,我国南方地区均属首次发现。专家认为,白云山冰川遗迹,不仅观赏价值高,而且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完全具备申报国家级、世界级冰川遗迹地质公园的条件,建议按照有关程序立即着手申报工作,保护、研究这些自然奇观。专家们还建议,应提高冰臼分布区的可进入性,完善道路、安全等措施,让古冰臼展现在更多世人的眼前,“走”得更远。
白云山景区冰臼群的发现,对研究福安古气候、古地貌具有极高科研价值,同时更将有助于提升白云山风景区规划、建设、发展的等级,是“闽东北亲水游”的一大亮点。目前福安市委、市政府已将冰臼群列入白云山风景区旅游总体规划,景区面积由原来的32平方公里扩大至95.88公里,并将白云山风景区作为国家级旅游风景区向上申报,同时还专门指定两位市领导牵头组织申报冰臼遗迹国家及世界地质公园工作,保护、发展等各项措施正有条不紊进行中。
国务院发布第七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名单,福安白云山被列为新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白云山景区于2004年被列为福建省风景名胜区,并于2008年10月通过国土资源部评审,进入2009年世界地质公园推荐名单,并于2009年8月和12月分别获得国家地质公园、国家风景名胜区的称号。2010年10月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希腊莱斯沃斯岛召开的世界地质公园评审大会上,福安白云山与福鼎太姥山、屏南白水洋联合申报宁德地质公园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